弱者怎样才能拥有尊严?

有位同事来运城国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周围到处都是强人,而自己干什么事都被批得一无是处,渐渐地对自己的人生都开始产生了怀疑。于是就跑来问我:

能力是有高低,没那么强大的人难道就不能有尊严吗?就是不能赢得尊重,难道还不能有应得的尊重吗?我并不想那么优秀,只想做个普通人,不行吗?

我凭直觉做了一番回答,对方似懂非懂,这事就过去了。回头想想,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讲透,其实这里存在几个不同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
我们该如何看待别人的批评
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几个话题,希望各位能有所收获,也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作进一步的讨论。

什么是尊严?

什么是尊严?百度百科上如是说:

尊严,读音为zūn yán,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出自《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原来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那么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ūn zhòng,基本意思是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新语·资质》等。

尊敬,即别人严肃并认真地对待你;重视,即你在别人心中有份量。用句大白话来说,尊严就是:有面子

人都是爱面子的,《无名之辈》里的胡广生被马嘉旗调侃时会暴跳如雷,当看到网友恶搞他的视频时会痛不欲生。因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追求尊严和面子是写在我们人类基因里的。

有了尊严和面子,就可能吸引到更多异性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把自己的基因传播开来。反之,对尊严和面子不敏感的个体,获得异性青睐的可能性相对而言就少得多了,他们的基因会慢慢消亡。

所以,爱面子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而是每个人与生自来的本能。

尊严是怎么出现的?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因为还没有自我意识,所以是不存在尊严和面子这回事的。他的生命之书上,除了父亲母亲的身份之外,什么也没有。

等到两岁左右,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他才开始体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差异。别人喜欢跟我玩吗?欺负我吗?爱我吗?……这个时期建立的是自我认同,孩子会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评价和反向塑造自己,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快,孩子会出现“崇拜”的现象,他会喜欢那些拥有超强能力的英雄,取得过光辉成绩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所以模仿他们、玩弄他们的玩偶和相片,就好像把自己投射成了他们一样。

上学之后,孩子正式加入集体生活,周围有了比较稳定、数量也较多的同伴。数量上去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选择:上课分组时你愿意跟谁一组?下课时你愿意和谁一起玩?

一开始,大家互相都不熟悉,那么最简单的策略就是以貌取人。长得漂亮的孩子天生讨人喜欢,自然也容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时颜值也是一个考量标准,就是因为如果长得漂亮,就可以推断他在集体生活中应该具备相当的关注度,积累了很多社交的经验。

相处的时间再长一点,新鲜感褪去之后,之前塑造出的自我认同,或者说是人的品性就开始起决定性作用。你办事靠不靠谱?说话算不算数?你是不是遵守规则?你会不会打人骂人?……一次次地接触所积累下来的反馈,将会一点点塑造别人心中对你的印象。慢慢地,关系就明朗并确立了起来。

就这样,“面子”渐渐地开始在孩子的世界里出现了。我说话有人听,别人拿我当回事,我就有面子;我说话没人听,没人搭理我,我就没面子……

怎么赢得尊严?

每个人都拥有一本不断在书写的生命之书,这本书解释了现在的“你”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上面记录着自己的经历、成绩、挫折……如果我们能仔细翻阅一个人的生命之书(他也愿意打开让我们看),了解了他全部的过去,我们就能理解他现在的各种想法。

在工作进入社会以后,人与人相处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为了提升效率,大家只有从一些可以快速获知的信息中,迅速塑造一个人的初始印象:外貌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然后在随后少得可怜的互动中,对这个印象进行慢慢地加工。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来仔细翻阅你的生命之书,大多数人可能只会看一眼书的封面,最多随手翻上两翻,然后就贴上一些标签扔到书架上再也不看了。对这部分人来说,你过去的经历、现在的身份,就是你的面子。

如果你拥有别人没有的经历,拥有别人没有的身份,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就会对此产生敬意,这和孩提时的崇拜并无二致,只不过不会那么明显地表现出来罢了。但是要做到这些真的太难了,否则别人也不会对此产生敬意。大多数人拥有的不过是平淡无奇的经历,平淡无奇的身份,做着平淡无奇的事情……那么他们有面子可言吗?

当然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你在和别人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瞬间,都在编写彼此的生命之书。对这部分人来说,你呈现的状态、作出的选择,就是你的面子。

你是怎么对待工作的?是完成最低目标即可,还是不遗余力地改进?

你是怎么对待承诺的?是食言而肥,还是言出必践?

你是怎么对待威胁的?是选择退缩,还是选择面对?

你是怎么对待诱惑的?是选择利益,还是坚守原则?
……

当《魁拔》里弱小的蛮吉挺身而出挑战强大的幽弥狂时;当《功夫》里身受重伤的周星驰依然举起碎木头击打火云邪神时;当乔丹发着高烧打完总决赛第五场,然后倒在队友怀里时……

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去决定结果,但是我们永远拥有选择态度的自由。正是这种选择,赋予了我们尊严,让我们赢得了面子。

结果还是目标?

《面试杂谈:工资真的越高越好吗?》一文中,我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当你能创造更多价值,并让你的老板意识到你的进步时,工资自然会涨。然而,自身成长与进步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目标,涨工资只是附带获得的结果而已。

如果没有梳理清楚因果关系,把结果错当成目标去追求,那么努力便用错了方向。工资是自我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我们应该追求自身的成长,而不是纯粹的高薪。同样,尊严也是个人品行的自然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去追求。

真正的强者根本不会想尊严、面子这些东西,而是关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好,因为研究“怎么做得更好”的过程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最后事情成了,他自然赢得了面子和尊严;即便事情没成,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行,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弱者则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怎么保护尊严和面子、怎么抱怨和发泄,那投入在做事情的精力就会损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结果往往事情没做成,面子也没保住。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把注意力放在练习魔方上时,我拿了很多冠军;而当我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拿冠军上时,反而就再也拿不到冠军了。

我们该如何面对批评?

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里,罗胖曾提到过一个叫做“黑暗球场效应”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你在一个没有灯、一片漆黑的室内球场练习投篮,投出去不要说球进没进,就连差多远都不知道。那么你练得时间再长,投得球再多,投篮的技术也不会得到提高。

如果球投出去,我们能看到偏了多少,那么就能修正下次的手感。如果远了就小点力,近了就加点力,左右偏就向相反方向调整……在根据反馈不断地修正之后,最终就能把我们的期望落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个道理大家应该一想就能明白,对吧?

那么,假设你是一间公司的老板,有一位员工由于能力不足或运气不好等因素,把你交代的一件重要工作给办砸了。在一番调查搞明白问题原因之后,你会选择下面哪种方式和这名员工沟通呢?

方式1:你的问题是XXXX,如果你当时XXXX,就不会这样了!

方式2: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是你运气不好,没关系,下次再加油吧!

很明显,第一种方式直接面对问题的本质,能帮助员工成长,但员工的体验可能不会很好;而第二种方式员工的感受会好很多,但其实是在帮助员工去逃避解决问题。

乔布斯说过这么一句话:跟聪明人一起共事的好处之一,就是不需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因为如果沟通需要考虑面子问题的话,效率就太低了。领导不好意思直接谈问题,员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这样活着太累,活不痛快,活不明白……我估计也活不长。

要成功还是要成长?

如果你是公司里的一名员工,现在领导发下来两件任务等待认领,你会选择哪个?

任务1:流程已经很成熟的工作,你干得比任何人都棒,一定会得到称赞

任务2:涉及未知领域的工作,你没什么把握,存在失败的风险

我一直非常喜欢刘传在《认知学习法》课程中,用过的这张插图:

拥有 僵固型心智 的人,往往相信天赋论、宿命论、基因决定论……他们相信表现和结果决定了一切,他们害怕失败,因为这样会证明自己不行。所以他们努力规避风险,只会做那些自己确认能成功的事情,对有可能失败的事情,就选择拖延、逃避、找各种借口……

而拥有 成长型心智 的人,往往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人定胜天……他们关注成长而非成就,所以相比那些一定能成功的任务来说,有挑战的任务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他们从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所以他们不断试错、反思迭代、野蛮生长……

如果你想提高下象棋的水平,那唯一的方法就是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多下棋,输了之后多反思总结、迭代改进,然后再战。这样会输得很痛苦,每次复盘时都会骂自己SB,但成长得会非常快。相反,如果你只是想享受赢棋的快感,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找臭棋篓子下,赢是赢得爽了,但是棋力却是永远不会长的。

健身也是同样的道理,增肌的唯一方法就是让练习量突破自己的极限,让肌肉纤维撕裂,然后新生的纤维会不断填充进来,让肌肉越来越结实。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如果练习的过程让自己感觉不到吃力,练习完了肌肉没有感到疼痛,那么你的健身就是个笑话。

你选择稳妥地成功,还是痛苦地成长?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