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过去,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间了。先回顾一下之前自己给2019年制定的目标吧:
1、完稿《编程原来是这么回事》
2、做好code.org的后续课程选型3、编排出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阶段的教学计划
4、把针对初中学生的python课程系统化
5、通过线上录播课扩大自己编程课的覆盖面6、让孩子建立起遵守并维护秩序的意识7、发布两三首新歌
有几条没有完成,颇为遗憾。不过今年还是有很多可说的故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教学
一转眼,在运城国际开编程课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随着班级规模不断扩大,教师团队也扩充到了三个人。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之外,更多的是和其余两位兄弟研究课上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有一次课上,发现一位学生把写好的学习日志揉成团准备扔掉,我收过来一看,原来是上节不插电二进制课的日志。纸上充斥着各种不堪入目的语言,大意是这节课没让他们用电脑,讲的东西没用,浪费了他40分钟编程课的时间……
这张日志我一直收藏着,没事就拿出来看一看,提醒自己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安排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是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我不动声色地把日志收起来,心中一开始有点生气,随后便开始好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仔细观察发现,之前那节课是要求学生对A-Z字母进行二进制编码,而他并没有完成。因此我判断是因为他课上没有听懂,老师巡查时也没有发现他的问题,最终在「我不会」和「我不喜欢」两者之中,学生很自然地选择了后者。
后来和学生一沟通,果然如此。事后这位学生的家长来找我道歉,我回复说:「课没上好让学生听不懂不爱听,是老师的问题。学生用写字的方式发泄情绪,很健康也很科学」。
5月份,初三学生要进行信息技术考试,于是在考前两个月对他们进行了特训。考试内容是在20道题目中任选一道,覆盖Word、Excel、Powerpoint、Flash、Photoshop之中三种软件的使用。大部分软件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要在不到十个课时内让他们都能搞定,还真是比较头疼。
幸好考试的内容是提前公开的,于是首先对所有试题进行了梳理,整理统计出各软件的使用点,然后每种软件针对性地上一节课,设计一个覆盖所有使用点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最后几个课时就用模拟考试系统让学生刷题,并针对错题扣分项进行分析排查。最终考试任务顺利完成。
事后我觉得现在的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信息技术考试,简直是反信息技术的。要求学生按照提前设计好的规定操作完成既定的效果,这简直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信息技术不应该是让学生背下某个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掌握每个功能的使用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理解某个软件背后的原理,知道哪些功能是「可能的」,并知道怎么才能在软件里找到这些功能。
到了临近暑假时,Code.org的A-F课程已经打了个通关,接下来小学准备推Scratch,初中上Python,因为孩子们的基础已经打好,需要更高的天花板来呈现自己天马行空的Idea。在此之前,初中编程社团的孩子们已经通过自行选题组队用Python完成了模拟钢琴、打字游戏、抽签工具、弹球游戏、答题游戏、减压工具……等小项目,体验到了充足的成就感。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南明团队安排我和Lisa前往黄山休宁,参与南山学校的筹建工作。在综合考虑了各项因素之后,我们决定告别运城的雾霾,前往空气无比清新的徽州小城——休宁。
与运城国际相比,这边的学生少、班也少,正好可以把之前的课程再重新打磨一遍。然而陈美丽老师来旁听了我经过多次打磨、信心满满的一节不插电课后,指出我的课没有充分呈现学科的魅力。她说:衡量一门课上得成不成功最好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离开时是兴高采烈地舍不得走,还是垂头丧气地离开?
陈老师指出的第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上了好几节课了学生还没有用上电脑,总是让学生失望不满。反思之后,我发现这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运城国际开班时前一个多月机房还没有建设好,这才不得已上了许多不插电的课。而这边是在现成的机房里上课,学生看着电脑却不能用,自然心生困扰。
甚至我觉得:「不插电编程」有可能是个伪概念。因为对专业人士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在电脑上编程,突然来一个不用电脑的编程,就觉得很是新鲜。而孩子们认为编程就应该是在电脑上进行的,不插电编程对他们来说就像个假货一样。于是我对不插电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把精华和上机课程进行了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使用电脑,效果甚好。
第二个问题是:上机之后的学习日志环节,学生完成得很痛苦。这源自我在网课上让学生写日志带来的良好感觉。因为在网课上跟学生互动有限,往往只能通过日志来进行交流和检查,学生在课后也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日志。而课堂上学生写日志的时间只有10分钟,往往发个呆时间就不够了。
对此我的反思是:这边课堂时间短(每节课35分钟),应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编程思维的训练上,至于写作输出那是语文课的事。结构性整理和输出是有必要,但没必要每节课都进行。不能把方法当成目的,这样一来就走形了。于是我去掉所有课程里学习日志中「写」的部分,转为以设计关卡、编写程序、绘制图形为主的课堂任务。
此外,我还把之前的课前思考环节改成了课前讨论环节,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提前让学生进入状态,课前学生比较放松,也更容易参与到讨论中来。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被勾住的时候,上课铃响起,正式开始上课。课后的PPT上也加入了拓展思考问题,留有余味,效果非常好。
每周的编程兴趣班上,我带孩子们玩python,下课后孩子们赶都赶不走,宁可挤占吃饭时间也要继续编程。每次都是我反复催促再不走就没饭吃了,并强制关机之后,最后几个孩子才肯离开。看来,他们真的是爱上编程了。
自2017年起,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在网上开编程特训营,口碑渐渐树立了起来。暑假期间,我又和马玲老师合作,入驻了全人之美课程馆。本来一直想利用周末时间开学期内的常规平行班,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开成。
这个寒假,编程镓教特训营将如期来临,家里有适龄孩子的可以关注后续发布的招生公告:)
演讲 & 写作
年初在厦门度假期间,读了《Mindstorm:因计算机而强大》一书,感慨甚多。之后我就这本书里关于「学习」的一些观点,写了《「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学习「学习」再学习》两篇文章。
3月份的某次南明微演讲是初中语文组的故事专场,组织方邀请我做点评嘉宾,于是我在听讲时认真做了不少笔记和准备。可是结果却因为沟通上出现了误会,最终没能上场发言。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爱惜自己文字的人,于是干脆整理成文章《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4月初,我应邀在全人之美课程联盟做了一次题为《学编程到底有啥用?》的分享,梳理了自己对学习编程意义的最新思考。随后整理的演讲稿被《福建教育》的编辑看中并刊发(总第1239期,p28-30):
4月中旬,我在南明教师微演讲上做了一次关于概率的科普演讲,事后整理并发布了《怎么用概率帮我们进行决策?》一文。
在运城国际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我依然担任少年微演讲的导师,指导了不少学生登台演讲。在5月份一次导师组的讨论中,有老师对我频频对稿件提出批评意见表示不满,让我上台给孩子们教一下到底该怎么演讲。
接下这个任务之后我用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准备了一场题为《怎么做好一场演讲?》的演讲:
本来我的习惯是不写稿子只写提纲,现场即兴发挥,事后整理成文章发公众号。但这次事关名誉,就稳妥地先把文章写出来内部审校。
写完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太多,20分钟肯定讲不完。魏智渊老师看了稿子后,跟我说可以取消一期小桥音乐会,做成演讲专场。考虑再三,还是想办法压缩内容,在少年演说家上讲。结果还是不知不觉讲了一个小时……
暑假编程特训营招生时,王开东老师建议我把自己生命中关于编程的部分写成一篇文章,于是就有了《我的编程之路》这篇文章。
来到南山学校后的第一次教师共读,无人报名演讲,于是我主动请缨,做了一次题为《天才是怎么诞生的?》演讲:
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之前接受智族GQ杂志关于扫雷专题的采访时,我总结提出的观点:天赋,其实是提前进行的刻意训练。
11月初,我应邀在郑州第三届全人之美教育论坛上做了题为《编程课,到底在教些什么?》的演讲,还顺便领了一个奖:
11月底,我参与了五年级星空教室的年度大戏《悟空》中内嵌MV的拍摄和后期制作:
从不看好到被吸引,从一时兴起到欲罢不能,开演前夜重新编排,演出开始前7个小时完工。过程中感触万千,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来记录,这就是《悟空》幕后的故事。
12月下旬,我接触到了一个受过心理创伤、抵触学校和老师的孩子,并和他有了几次沟通。据此有感,在周五教师共读上做了题为《老师应该知道……》的微演讲。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懒),文章到现在还没写出来……
音乐
这一年,我在运城国际举办的开放日、教育论坛等活动上先后唱了三次《运城国际》。作为改编作品,不能上线音乐平台,真的是唱一次少一次了。
年初在厦门旅游时,在沙滩上看到流浪歌手,索性上去借用下吉他,弹了《成长》和《运城国际》。有听众询问歌名,并问我的名字,突然感觉就算说了别人也记不住……要不要起个艺名呢?
春节过后,我孤身一人回到学校,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线上寒假班。课后一人呆在宿舍中,幸好有一把吉他相伴,不知不觉就拟出了一首以ai为韵尾的新歌。填好词后,又跟高村长几经打磨后编曲,并在学校录音棚里录制出来。这就是我的第二首原创歌曲,也是我至今最满意的作品:夜
《夜思》
每当深夜里一个人醒来
凝视着墙壁默默地发呆
努力去回忆昨天的精彩
可我脑袋里却一片空白暂停自己和时间的比赛
冲破现实对想象的阻碍
在一念之间来回地摇摆
总有些声音回荡在脑海是不是我应该选择离开
哪里才有属于我的未来
哪一次成功不是个意外
谁敢说自己没人能替代我不怕失败
大不了重来
只有些感慨
都变得太快怎么才能跟上这个时代
用什么来证明我的存在
为什么不问我爱与不爱
你到什么时候才会明白我还在等待
明天的到来
只有些无奈
命运的安排
3月中旬,我和高村长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好声音运城赛区的海选,演唱了《夜思》并顺利全票晋级。随后在复赛中选择了歌曲《空心》,然而不幸被淘汰。
随后又用《夜思》参加了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和腾讯音乐人的音乐系,但都无疾而终。算了,把歌写好,自己开心就行,管有没有人听呢!
暑假期间,又是一人来到学校开课,又开始写歌。对南山学校办学的一波三折深有感触,谱曲填词一气呵成,然后自己设计了前奏solo,这就是我的第三首原创歌曲:
《希望》
一个人走在路上
去远方寻找故乡
就算全世界已把我遗忘
我还有我的梦想用擦干泪的脸庞
迎接黎明的曙光
不管那黑夜有多么漫长
我都会一路歌唱为了理想宁愿选择流浪
遍体鳞伤也不放弃希望
向明亮那方展开我的翅膀
信仰会给我力量在遥远的旷野上
盛开着花的海洋
任风吹雨打也无人来欣赏
那花香依然芬芳我会越来越坚强
像那些花儿一样
任人生变幻笑看世事无常
我还是原来模样为了理想宁愿选择流浪
遍体鳞伤也不放弃希望
向明亮那方展开我的翅膀
信仰会给我力量
信仰会给我力量
原本想在学校录音棚把这首歌录出来,还约好了何世雄老师编曲,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合作成功,颇为遗憾。到了南山学校后的第一次小桥音乐会,我的 《希望》作为开场第一个节目,首演成功。王印老师帮我拍摄了现场MV:
自从开始写歌之后,我就开始觉得弹别人的歌差点意思了,总有一种冲动,把自己的心情用歌表达出来。但实在经典的歌,其实还是忍不住的。这一年我登台演出的非原创曲目还有:《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空心》、《我们这里还有鱼》、《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日前,我又有一支新曲已成,只欠合适的情绪把词填进去。也许这个寒假班又有新曲出炉,敬请期待吧:)
读书 & 学习
这一年我读书并不多,往往都是在假期,特别是飞机上和高铁上读的,就捡几本印象深刻的分享一下吧。
《Mindstorm:因计算机而强大》我觉得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圣经了,每一位教授编程或信息技术的老师,以及希望孩子能在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家长,都应该认真拜读。从这本书里我收获了很多,更多的感觉是英雄所见略同。虽然这是一本40年前写成的书,但书中指出的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书中列出的很多原则和方法论,至今仍然适用。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本书已经读过许多遍,之前一直为「古典思维」和「浪漫思维」无法融合交汇而苦恼,因为我就是古典思维,而Lisa是浪漫思维。今年再读时,看着自己和Lisa在不同时期写下的批注,感慨万千。突然间领悟到:古典的根源就是浪漫,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抵达良质的彼岸。
《进击的智人》是本蛮有趣的书,作者以「匮乏」为线索,梳理了人类从直立行走、褪去毛发、使用工具、取火、制陶、诞生语言、自采集狩猎转为农耕定居、建立政权……等一系列历史与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自学是门手艺》是李笑来出品的编程学习书,读毕还是觉得对初学者门槛太高。另外根据我这段时间对少儿编程的思考,孩子学习编程更重要的是掌握用编程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基本的逻辑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编程语言,以及某些特定功能的实现方法。
《内在英雄》梳理出了孤儿、流浪者、战士、利他主义者、天真者、魔法师等六种原型,将一个典型人的生命历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进行了梳理。我对自我判断的主要原型是「战士+利他主义者」,而Lisa给我测的原型是「战士+魔法师」。充分认知自己的原型,可以让人格更加稳定;充分认知他人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合作。
《婚姻挑战》 揭示了夫妻关系的矛盾根源,并从双方的角度分别进行解析。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当一个人对伴侣丧失信心时,就会容易出现攻击性。如何给予伴侣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如何让TA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便现在情况并不理想),是每个想经营好婚姻的人必须考虑的事。
暑假期间,我参与了由干国祥老师主持,为期十天的共读。共读的书目有:《存在与时间》、《林中路》、《尼采与哲学》、《人的境况》。要知道当年在北京丰台共读《存在与时间》时,我都睡着过好几次。这次倒是冒出了不少问题,一有机会就追着干老师不停地问……
艺术是「无用之美」,而哲学则是「无用之学」。艺术是对某种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保存,而哲学则是对追问的问题根源进行再一步追问。在这种貌似无用的探究之中,认知系统产生不断的矛盾、挑战,方有可能发生进化。
继去年接触并开始尝试萨提亚模式的冰山沟通之后,今年我又参与了张天安老师在国庆期间的萨提亚模式工作坊。这次工作坊让我认识到了冰山沟通法不仅可以用来和别人沟通,还可以用来自察,和过去的自己、小时候的自己进行对话。
这次学习萨提亚模式,给我触动最大的观点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内心中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
自我价值感弱的人,需要在扮演的角色上一直表现良好,从外部获得他人的肯定,来给自己提供能量。而自我价值感强的人,不需要依赖来自外部的肯定,还能从自己的内心向外散发能量。
基本上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不良行为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自我价值感的问题上,也就是「我不值得……」。针对这些情况的沟通和疗愈,主要目标也应该放在帮助对方提升自我价值感上。当一个人开始觉得「我值得……」时,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其他虽然读过,但印象不深刻,或者没有能力或兴趣去总结的书还有:《我是个怪圈》、《直觉泵》、《变量》、《音乐理论基础》、《不吼不叫》、《弦理论》、《从尿布到约会》……
在百忙之中,我还抽时间去考了教师资格证,准备笔试采用的是刷题估分再系统补习,并画脑图辅助记忆的方法;而面试则是裸考,抽题时没有抽到各种软件使用说明书,而是抽到了「顺序结构与循环结构」,此乃天命也……
最后,这一年还看了不少电影和剧目:
科幻:《流浪地球》《蜘蛛侠:平行宇宙》《疯狂的外星人》
动画:《养家的人》《爱,死亡和机器人》《白蛇》《哪吒》《罗小黑战记》《天气之子》
纪实:《老师好》《切尔诺贝利》《绿皮书》
搞笑:《新喜剧之王》《疯狂的赛车》
美剧:《致命女人》
家庭
这一年陪家人去了厦门鼓浪屿、雁荡山、杭州西湖、千岛湖、西递、宏村、黄山……等地游玩。暑假期间,我们全家还陪着老爹老娘老姐一行,一大家子回南方探亲。多年不走动的血脉,又流动了起来。
自结婚多年以来,我和Lisa之间的关系总是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在参加过天安老师的工作坊后,我终于认识到自己一直是个喜欢「解决问题」的人,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问题是什么 」和「怎么去解决」上,却缺少了最关键的「对人的关心」。不能总是去聚焦对方一时冲动的话语和行为,而是要仔细审视自己是否忽视了对方未经表达的合理诉求。经过自我调整之后的效果很明显,Lisa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
不知不觉间,大小宝已经断奶了。他们最喜欢的玩具从各种变形金刚,变成了可以自由组合的乐高积木;最喜欢的游戏则是《我的世界》,在里面用不同的材料建造自己的房子。最近还在小虎小满(杨超老师家的孩子,也是双胞胎)的带领下,开始挑战生存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经常通过动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地通过沟通来和解。之前兄弟俩发生纠纷时,大宝往往是先动手的那一个;而现在他学会了忍耐和退让,不能通过对话解决的问题就会去找大人。小宝也经常把不可分割和替换的资源(比如跟爷爷一起睡)主动让给表达出更高需求的哥哥……
大宝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从规则的破坏者开始转向规则的维护者,经常指出爸爸妈妈和弟弟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对。而小宝则开始展现他的绘画天赋了,初期是我尝试着用笔勾出线条,然后让他涂色;后来发现他开始有点依赖我的线条,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就索性放手让他去画。现在他隔一两天就要创作一幅作品,他对颜色的运用常让我赞叹不已。
我和Lisa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历经了「恐吓威胁——说道理——讲故事」的渐变。通过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从第三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否定孩子,并进一步引发矛盾冲突。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不应该首先去谴责他,而是去关心并理解他的感受,以洞察他真实的动机(往往是未被满足的合理需求),再教给他更好的处理方法。
从运城来到休宁后,孩子从原来的蒙氏幼儿园换到了由学生家长自建的华德福幼儿园。一开始他们很不适应,无法融入集体。原来的幼儿园把他们分成两个班,而新幼儿园只有一个班,没办法把他们分开,于是他们就开始抱团一致对外,甚至公开对抗老师……
跟老师充分交流了解情况后,我建议园里在集体活动时尽量把大小宝分开,同时多组织孩子们进行有身体接触的游戏来建立信任关系;同时给他们讲各种故事,让他们逐渐明白在家是兄弟,在学校则是同学,一些在家可以玩的游戏是不能在学校玩的……慢慢地,他们终于开始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耍,有问题也会找老师沟通了。
在搬入南山学校的新宿舍后,我决定让大小宝和爸爸妈妈分开睡,给彼此都留出一个私密空间。每天上床之前他们一人挑一本故事书,我再根据当天发生的事情挑选一本相关的故事书,讲完之后睡觉。他们对新的生活节奏适应得很快,看来真的是长大了呢!
后话
自2018年8月和出版社签了《编程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约稿合同后,写书的事因为各种事情一拖再拖,俨然已经成了国家一级拖稿人,实在是无颜面对信任我的编辑石倩同学。在此也对各位期待看到新书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歉意,2020年我一定要写完这本书!
这一年,我给自己定的年度目标如下:
1、完稿《编程原来是这么回事》,兑现承诺
2、通过录播课将线上教学过程尽可能地程序化,解放时间和精力
3、开发小学高段的Scratch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Python课程
4、更多地关心家人,为家里创造温馨的氛围
5、教孩子系统化认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新的一年,我已经准备好了,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