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19年10月11日晚,我在学校做了一场题为《天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略有改动删节。

一般来说,天才就是在非常年轻时、或者初进入某个领域时就展示出远超同龄人的表现。比如四岁作曲的莫扎特,12岁就拿到奥赛金牌的陶哲轩,都是公认的天才。而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下面这一位:

菲尔普斯,著名的游泳运动员,23块奥运金牌得主,号称地球上最会游泳的人。

自古天才多怪胎,正所谓「天赋异禀」。正常人的臂展等同于身高,而菲尔普斯的臂展超过身高14cm,腿却异常地短,还有一双超级大脚,身体显得很不协调,加上口吃和患有多动症,经常被人耻笑。

但他的教练鲍曼却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游泳的天才。他的长臂和大脚可以让每次划水产生比其他人更强的推力,短腿可以让他减少在水中的阻力并保持平衡,加上他超高的乳酸代谢水平,以及每天五六个小时的魔鬼训练,使他成了游泳界无人能敌的选手。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贝」。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就一定在对应的某个方面存在竞争优势。菲尔普斯的长臂、短腿、大脚……这放在普通人眼里,都是身体的缺陷。而在游泳时,这些缺陷一下子就转变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天赋。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这往往是由基因遗传或突变而来的。如果能找到适合特点充分发挥的领域,它们就成了人人都羡慕的天赋;如果找不到,很可能就会变成自己的痛处、别人的笑柄。

如果菲尔普斯没有碰到鲍曼会怎么样呢?可以想象,他会在别人的耻笑中度过平庸的一生,世界上也就少了一个游泳天才。

所谓天才,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只要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加以发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那么,天赋到底又是什么呢?

如果真的有转世的话,让我们能把上辈子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携带到下辈子,那我们凭空多了几十年经验,不就都成了别人眼里的天才了吗?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穿越到几百年前的时代,带着领先几百年的科学经验,估计会被当时的人们当成神仙给供起来了。

天赋,就是我们在进入一个领域之前就已经拥有的竞争优势。个子高、跟腱长的人,打篮球会比同龄人拥有明显的优势;手指修长且有力的人,学钢琴也会比同龄人更快一些。这些身体素质都是通过基因遗传和变异得来的,是上天的馈赠。

我们是没有办法修改自己的基因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来改进身体素质,以及获得知识和经验。而这些后天获得的身体素质和经验,往往是可以跨领域迁移使用的。

如果你是一个DOTA或LOL高手,那么打王者荣耀上手就会特别快,因为游戏的模式是相似的;很多职业电竞选手退役后选择去打德州扑克,因为两者都是不对称信息的博弈,都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策略演算能力……

你为了一个运动项目练出的肌肉,换一个运动项目依然用得上。同样,你通过在一个领域刻意练习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也完全可以用到别的领域去。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发现其中某个核心能力你已经通过其他领域的刻意练习获得了,那你不就比其他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了吗?

所以我认为,天赋除了通过遗传获得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包括了在正式进入某一领域之前,对该领域所需的核心素质进行的刻意练习。而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后者更为实用一些。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开始专注玩扫雷之前玩了很多年的CS,一天练习几个小时,差一点就去当职业选手了。想要玩好CS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玩家要能用鼠标快速精准定位。

偏偏在CS玩得好的人里,很少有人会去选择玩扫雷这样画面简陋、竞技性又不强的小游戏的。我通过CS练就的鼠标定位能力天赋,在扫雷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再经过长时间的专注练习,终于成了中国扫雷第一人,在我退役后记录还保持了六年之久。

大家可能以为高手在扫雷时,要识别屏幕上的数字,并在脑里进行公式运算。其实在玩到一定程度后,就只需要看数字的颜色,然后进行条件反射式的操作了。此外我还玩了许多年的俄罗斯方块,也曾凭自创的两键打法称霸联众,这两个项目都需要对颜色敏感,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反应、对以及在进行某个操作的过程中对下一步操作进行预读。

碰巧的是,魔方也是一项要求玩家对颜色敏感、快速反应、能在做某个公式的过程中对下一步进行预读观察的运动。在扫雷和俄罗斯方块上练就的天赋,帮助我在魔方领域快速崛起,加上长时间的刻意练习,终于在2009-2010年间称霸全国。

当然了,这些其实都是我事后总结出来的。当年的我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拥有这些天赋,只是觉得自己好NB,干什么成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所谓「成功」不过是运气而已。

那么,我们真的有办法发掘自己的天赋吗?或者说,我们可以刻意地制造出天赋来吗?

有人问了:我也活了几十年,但感觉自己还是一事无成,没有任何天赋,该怎么办呢?

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不同的方向上,就像是把技能点加在不同的分支上,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技能树。如果把技能点都投在一个方向,那就成了专才;如果均衡加点,那就成了通才。

好好想一想,你的技能点都加到去哪里了?

我很喜欢李笑来说过的一句话:七年就是一辈子。

七年的时间,足够我们在任何领域取得80分以上的水平。再往后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边际效益就会越来越低,也越来越难获得成就感。我们应该敢于跨界,通过跨领域的天赋迁移,建立多维度立体的竞争优势,对竞争对手实施降维打击。

我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什么新奇好玩的事物都要去试一下,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一旦碰到我不熟悉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就会化身小学生,开始十万个为什么。比如在工人安装家具时,我会一边观察他们作业,一边请教各种材料的特性和优缺点;在售后维修家电时,我会跟着一起分析问题;到医院给孩子看病时,医生因为我的用词过于专业,甚至问我是不是学医的……

很多人对学习的态度往往是「有需要了再学」,如果一项技能或知识看上去目前没什么用,那就不去学了。其实如果真要等到用的时候再学,那就已经迟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不管有用没有用,先学了再说。

任何东西只要学了,那就一定有用,只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罢了。在探索新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启发和灵感,帮助你想通其他领域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个我以前学过!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一次,我为了照着网上的教程给孩子做一把纸手枪,买了一把热融胶枪。结果做完之后发现:这玩意太好用了!原来孩子的玩具上一个零件摔断了后,因为没办法拼接修理,往往就只能丢掉了;但现在我会二话不说掏出热融胶抢,只要不是受力点,统统可以修好。手机数据线头松了?台灯底座掉了?统统热融胶伺侯……

人不怕加错技能,只怕手里攥着技能点一直不舍得加,又或者学会了技能后一直不用,那技能点才是真的浪费了。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时,虽然没有教学经验,但是我有参加比赛练就的心理素质,写游戏教程练就的讲解思路,写网络小说练就的幽默感,下象棋练就的迭代策略,编程练就的结构思维能力……正因为有这些天赋的存在,所以我才能非常自信地上路,并一直走到现在。

有人又要问了:我没有你那样的勇气,也没去什么机会去跨界怎么办?

我的答案很简单:那就玩游戏呗!

游戏可以让我们突破现实条件局限去体验全新的领域,并进行零成本的大量试错,而后者往往是现实中根本无法做到的。

要知道,我的童年是被锁在家里度过的。因为家境困难,母亲选择了卖盗版光盘,于是我得以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里,拿到市面上流行的各种游戏光盘。感谢游戏填补了我很多现实中缺失的经验,没有让我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呆子。

我学驾照的时候非常顺利,倒库只教一遍就会了,教练问我:你是不是平时总玩赛车游戏?其实我玩赛车游戏的经历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了,但当时养成的车感还在。虽然现实中开车和游戏里开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基本的模式和思路是不会变的。

有一次我带小宝(当时刚满四岁)去玩具店,老板推荐了一款木制的俄罗斯方块玩具,结果小宝很快就搞定了,把老板给惊到了,他从来没见过这个年纪的小孩第一次玩就能完成。然而我知道其实他早就在ipad上玩过很多这样的拼图游戏了,所以其实对他一点难度也没有。

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比坚定地认为:玩游戏是效率最高且成本最低的学习手段。因为游戏可以让我们突破现实条件局限去体验全新的领域,并进行零成本的大量试错,而后者往往是现实中根本无法做到的。

老师和家长们总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影响学习成绩,造成视力下降。然而在我的圈子里,顶尖游戏玩家同时是学霸的比比皆是。我还真没见过哪个游戏玩到一流水平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在这个话题上,我跟干国祥老师都吵过架。等有时间我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最新的理解。

究竟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呢?这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天赋决定的是起跑的位置,而努力则决定了前进的速度。如果凭借天赋取得领先却不够努力,那终有一日也会被更努力的人超越。反之,如果有天赋的人同时非常努力,也能快速超越那些天赋不足而凭借努力取得领先的人。

前面提到过我曾凭借自己的天赋加努力,在魔方上取得了领先优势。但在速拧项目上,最重要的天赋还是手指灵活度,也就是手速。同样的三棱换公式,我最快只能做到1.1秒,而当时的樊浩玮和阴目仑就能轻松做到0.8秒以内。当我发现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再提升手速时,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任何领域的竞争,初期拼天赋,中期拼努力,到了大后期还是要拼天赋。我们往往无法决定自己有什么天赋,只能决定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接受天赋上的差距,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建立合理的期待,尽力做到最好就是了。

国庆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张天安老师的工作坊,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内心中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

一个人活在世上,会拥有很多角色,比如孩子、学生、家长、职业工作者……自我价值感弱的人,需要在这些角色上一直表现良好,从外部获得他人的肯定,来给自己提供能量。也就是说:

如果我的表现好——那么我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

如果我的表现不好——那我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而如果有了天赋,却缺乏自我价值感,就只能收获空虚的优越感,一旦失败就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那些一心扑在学习上、一直在班上数一数二的孩子,总有一个时间点会进入到精英班,成绩突然下滑到中游甚至垫底。一旦遭遇到这样的挫折,孩子很难调整过来,就会陷入抑郁之中甚至选择自杀,新闻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自我价值感强的人,一直相信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样的人不仅不需要依赖来自外部的肯定,还能从自己的内心向外散发能量。也就是说:

因为我是好的——所以我应该能表现好。

因为我值得被爱——所以表现不好也没关系。

有一个小升初的孩子曾跟我说,他一天只有15分钟的自由时间,周末假期比平时上学还要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跑到一个森林里,什么也不干,就那么呆着。除了努力满足家长的期待外,他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但也很无力。

拥有天赋、领先他人是很重要,但不能强求。很多所谓的神童,不过是牺牲了童年的娱乐和社交,提前学习了知识和技能罢了。这样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偏低,社交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如果我没有在大学毕业后坚持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并从游戏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感,很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悲剧。

那些在平时给孩子报满补习班、假期报满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表安排到每一分钟,希望孩子能拥有各种天赋并「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请你们好好想一想:

你想要一个很优秀但不快乐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平凡却很快乐的孩子?

你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还是完成你的未满足期待?

你是在制造一个天才,还是在扼杀一个天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