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喜欢有故事的人,孩子更喜欢会讲故事的人。
作为一个天天给孩子讲故事的双胞胎奶爸,我一直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个既有故事,也会写故事,更擅长讲故事的人。在运城国际担任少年演说家导师期间,我准备了一期题为《怎么做好一场演讲?》的演讲,其中就专门分析了为什么要讲故事,以及如何在台上讲好一个故事。
不久前,我听了魏智渊老师一场关于《中小学文科应该怎么学》的演讲,事后还班门弄斧地在朋友圈里关于「讲故事对孩子最终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跟魏老师进行了一番争辩。当时的我偏颇地认为故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类似玩游戏的体验,其重要的意义是让孩子用零成本零风险的方式吸取经验和道理。
直到Lisa给我了一本新教育共读书籍《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才看了一小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魏老师的理解才是对的。只是他因为受演讲的主题所限,没能仔细地展开这个话题罢了。
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给孩子讲故事的亲身经历,替魏老师完成这个任务。
故事对于人类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和动物的根本性区别到底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制造工具,但很多灵长类动物也会制造简单的工具;有人认为是用火,但后来发现倭黑猩猩也能学会使用火;有人认为是语言,但后来发现很多群居动物会使用简单的语言;有人认为是文字,但事实上有不少人类语言至今仍没有发展出文字……
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各类动物在年老体衰,不能觅食之后,要么是自行离开群体,要么被群体驱逐。因为年长者不再能给群体带来益处,只会消耗资源,影响群体的繁衍。动物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是直接刻写在DNA中,即便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掌握了新的技能,也很难跨代流传。
而人类在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年长者能将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分享给年轻者,在关键时刻能给部落指引方向,这就有了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在部落竞争中,拥有长者经验的部落往往能胜出,部落也就更倾向于保存长者而不是遗弃。
长者没有能力劳动,那他整天干什么呢?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沉淀,大量空闲的时间……除了教育年轻者、答疑解惑,所能做的大概就只有整理信息和思考问题了。在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每当黑夜来临无事可做时,围在篝火旁听长者讲故事,逐渐成了传统。那些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就是当年篝火旁的故事。
后来《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正是虚构故事让人类团结起来,从而建立超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最终雄霸地球。
但是,我并不太满意这个单纯从社会学角度上对故事意义的解释。
在《未来我们该学什么语言?》一文中,我曾说过文字是人类文明崛起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实现了信息的跨代传播。而动物最大的问题正是信息无法跨代传播,只能以DNA随机突变的方式进行无目的性探索,靠进化淘汰来进行自然选择,并通过交配繁殖来传播基因,。
虽然动物也存在有目的的探索,也可能会产生有意义的成果,但因为无法写进DNA,只靠简单的语言交流和短暂的生命无法完成大规模地传播,最终只能失传。灵长类动物很可能不止一次学会了如何使用火,但又一次次地被遗忘。
而人类通过有目的性地探索产生的成果,可以由部落长者进行整理、思考、选择和淘汰,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病毒式的跨代传播。就这样,人类打破了自然规律。信息传播不再受DNA随机突变、自然选择以及只能靠交配繁殖传播的局限,知识和技能得以用模因而非基因的方式进行发展和传播。
人类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能够用来传递经验;为了保存这些经验,部落里有了长者;因为长者不用劳动,得以把空闲时间用来深入思考;因为有了火,人类得以利用黑夜的时间来讲故事;因为拥有的资源日益丰富,出现了保存计数的需求,最终人类发展出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不再受人的记忆容量和寿命限制,同时打破了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才能传播信息的限制。
至此,人类彻底解决了信息跨代传播的问题,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
完成了对人类和故事的溯源,我们再回到给孩子讲故事的话题上来。先分享一段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吧:
大小宝3岁时,正值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毕业,安排了一次演出活动,所有孩子都要上场表演节目。给小班安排的节目是英文绘本故事《Good Night,Gorilla》,讲的是一只大猩猩偷了动物园管理员的钥匙,放出了所有动物,最后管理员又把动物们带回动物园的故事。
大宝演的角色是大象,小宝演的角色是老虎,虽然台词只有一两句,但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我和lisa都非常重视。
演出前一天,所有孩子都要去演出场地进行彩排。但是因为场地协调的原因,我们到场后等待了许久还不能开始,孩子们都等得不耐烦了,满场乱跑。
终于轮到大小宝上场彩排了,可是小宝总是动不动离开队伍,冲我们喊叫、做鬼脸,甚至跑到下台来找我们,导致彩排进行得很不顺利。
在返家途中,我强行压抑着自己的怒火,没有批评小宝,而是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
《小老虎和冰淇淋》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带动物们出门买冰淇淋。小老虎最喜欢吃冰淇淋了,但是他很贪玩,被马路上的其他人吸引,擅自离开了队伍,结果和大部队走散了,只好坐在街边哭。管理员给所有动物都买了冰淇淋,但因为小老虎没在,所以没给他买。在返回动物园的路上遇到了小老虎,管理员带它回了动物园,并告诉他下次一定不要离开队伍,否则还是吃不到冰淇淋。第二次动物们再出门买冰淇淋时,小老虎一直紧跟大部队,终于吃到了好吃的冰淇淋。《太阳马戏团的小男孩》
太阳马戏团要登台演出,所有小演员都很努力地排练,但是到了正式演出的时候,团里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了台下的爸爸妈妈,就不停地跟爸爸妈妈打招呼,还跑下来问爸爸妈妈自己演得好不好。结果观众们很不满意,演出失败了。小演员们都难过地哭了起来,并不停地埋怨起小男孩来:“都怪你!”。小男孩也很后悔,但是演出已经结束,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了。
孩子们很认真地听完了故事,随后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我:小老虎为什么没有吃到最喜欢的冰淇淋呀?
小宝:因为他离开队伍乱跑。
我:那你要不要当这样的小老虎呀?
小宝:不要!
我:是的,那样不仅不好,还很危险。那你觉得那个马戏团的小男孩做得对不对呀?
小宝:不对,他让小朋友们难过了。
我:是呀,那么努力地排练都白费了,能不难过吗?那你觉得小男孩想让爸爸妈妈看见自己,应不应该呀?
小宝:应该。
我:没错,但只要一上台,他就不再是小男孩,而是变成了小老虎,要做好小老虎该做的事情。台下的爸爸妈妈是观众,不能跟小老虎说话,小老虎也不应该跟爸爸妈妈说话。演出失败了,不仅演员们很难过,爸爸妈妈也不开心呀。只有下台了,小老虎才能变回小男孩,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接受爸爸妈妈的拥抱。这样大家感觉都很好,不是吗?
小宝:……
我:那明天演出的时候,你会当那个小男孩,还是小老虎呢?
小宝:我要当小老虎!
第二天演出时,小宝真的没有乱跑,一直站在舞台上老师做好的标记上,虽然还冲台下的我们做了下鬼脸,但演出毕竟还是顺利地完成了。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当孩子行为不当时,我们很容易进入批评和指责的姿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是俗称的说教。我们希望孩子去思考我们所说的道理,发现反省自己的问题并改正……
可是孩子在听我们讲道理时,他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其实是:威胁。因为讲道理隐含着「你本应该懂得这些」的指责,并表现出了「你应该听我的」这样的高压姿态,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产生对抗。
不过,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更可能的情况其实是:他是真的听不懂!
正如我在《怎么做好一场演讲?》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沟通是双方的事情,只是正确地发出信息不行,还要对方能正确接受才行。我们要考虑到双方的信息差,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输出信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可逆性思维前,根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反省」。事实上,孩子在被说教时,他们在想的并不是我们讲的这些道理,而是下面这些问题:
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
爸爸会不会打我?他会狠狠地打吗?
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挨打?
我不过是想要……,难道过分了吗?
我真的是个好孩子吗?
……
接下来的发展,不外乎「对抗」和「逃避」两条路。即便孩子在威胁之下说出「我错了」和「对不起」,往往也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条件反射式地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理解我们想让他们理解的道理。
而通过讲故事,则可以在不给孩子带来威胁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自己认识并总结出「如果我……,就会像故事里的……一样」的道理。这样充满画面感、自己总结出来的道理,孩子能不接受吗?
当你要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试试先给他讲个故事吧!
为什么孩子需要听故事?
我们都爱听故事,大人和孩子都一样。但很明显,孩子对故事的需求比成人更为强烈。那么,我们需要第一个提出的问题就是:孩子为什么需要听故事?
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当然是:学习。
我在《 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文中,曾经对这个概念给出了下面的定义:
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把新概念通过合适的接口加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通过反复编织和重构持续提升其连接强度的过程。
当我们首次接触一个新概念时,会试图用跟已成功认知的概念进行关系连接的方式进行认知,这就是我所说的「接口」。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接口,新概念就无法纳入我们的认知体系。对从来没有见过汽车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土著来说,「汽车」是一个完全无法理解的概念;除非我们能让他亲眼看到或乘坐体验一下,否则他只会想到一匹装了四个轮子的马。
我们想要理解一个抽象概念,必须通过具象化的认知。对已认知的任何概念进行追根溯源,一定会最终回到可具象化的概念,这是我们认知体系的基础。当我们提到「故事」这个概念时,一定会回想起一个故事,并召唤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各种体验。
如果走不通这个认知路径,无法联系到具象化的认知,即便靠机械记忆背下一个概念的定义和使用范例,也不能正确理解这个概念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合理地进行使用。以数学为例,如果孩子没有积累足够的「合并/分类」操作经验,就不可能理解加法;如果没有理解乘法是多次加法的简便表达方式,即便背完九九乘法表,都无法计算9×10……
每当我们使用一个概念时,大脑就会召唤出这个概念的认知路径,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关系图。对于很多无法直接具象化的概念,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可具象化的路径和关系图进行理解的。
但是对于低龄孩子,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成熟之前,是无法以路径和关系图的方式来理解道理和逻辑这样的抽象概念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讲故事来跟孩子进行形式化说理,让抽象的逻辑和道理具象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学习编程时,需要先体验类似scratch这样的图形模块化的编程,在理解了基本的编程概念后,再过渡到专业的文本编程语言的道理。
我们永远无法让一个从来没有被烫到过的孩子,真正理解「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如果所有的学习都需要亲身经历的话,成本和效率乃至安全都大成问题。而听故事对孩子来说则是一种穿越现实的虚拟体验,本质上和我们玩游戏、看动漫、刷剧、读小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积累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获得的经验,从而在以后遇见类似需要决策的情景时,不至于毫无头绪。
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其实是在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他会在故事的主人公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入到剧情之中,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跟他一起同悲同喜,这就是「自居」。
通过自居故事中的角色,孩子可以不断强化对自我的认同,给自己带来力量,树立信心和希望。孩子会在现实生活中从行为、语言、甚至装扮等方面去模仿自居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角色,经常会不自觉地冒出这样的想法:
「我就是……!」
「他可以……,我也可以!」
「如果是……,他会怎么做?」
「如果我……,就会和……一样」
……
童话故事通常采用「很久以前……」之类的架空设定,从现实世界剥离,这样就能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安全感,更容易完成自居的过程。相比之下现实中的名人逸事,尤其是「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则会带来比较和竞争的威胁,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像是打怪升级,而故事就是最好的经验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其实是现在的他还无法理解并思考的,也无法表达出来,但影响却客观存在。比如尿床、女孩恋父、男孩恋母、兄弟姐妹之间争夺关注度……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故事,让孩子找到可以自居的角色,就可以帮助他在困惑迷茫的时候,找到正确的方向。
重复的故事,其实并不重复
大小宝3岁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养家的人》,讲的是阿富汗战乱中人民的艰苦生活,题材很沉重。片中通过主角的口述,断断续续讲述了一个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的小故事,也就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孩子让我讲故事,我灵机一动,就把这个很残酷又没有结局的小故事改编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喷火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庄,村庄里的人都是种粮食的。有一年秋天,收获了很多粮食,村民们就举办了篝火晚会,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大家围着火堆又唱又跳,又欢又笑。
可是村庄旁边的山上,有一只可恶的喷火龙。它听说村民们收获了粮食,就派它的手下大象、狮子、老虎和野狼到村里去抢粮食。野兽们赶走了村民,把所有的粮食都抢走了。
村民们没有了粮食,第二年春天也没有种子了,这样下去他们都会饿死,大家都哭了起来。这时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我可不怕什么喷火龙,我要去把我们粮食拿回来!」
然而村民们都笑话他,因为他不过是一个小孩而已。可是小男孩说:「不行,我就是要去!」于是他就勇敢地一个人上路了。
一离开村庄,天就黑了。小男孩觉得后面有什么东西在跟着他,他很害怕,又不敢回头看,于是就开始跑,越跑越快。结果一不小心,小男孩被石头绊了一下,从山坡上滚了下来,晕了过去。这时有一个女巫正好路过,发现了小男孩。女巫有一面神奇的鼓,她就拿出来开始敲:「咚,咚,咚咚咚咚~」 (这是老版本Windows启动时的声音,感兴趣的请自行搜索)终于把小男孩给叫醒了。
女巫问小男孩:「天已经黑了,你怎么还不回家,你要去哪里呀?」
小男孩说:「我要去打败喷火龙,把我们的粮食拿回来!」
女巫笑了:「没有人能打败喷火龙,你这不是去送死吗?」
小男孩说:「不行,我一定要去,要不我们村庄里的人都会饿死的!」
于是女巫告诉小男孩,要想打败喷火龙,他需要找到三样宝贝:闪闪发光的东西、可以用来捆的东西、可以安慰人的东西。于是小男孩告别了女巫,继续上路了。
没走多远,小男孩就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给山羊挤奶,可是她的腰不好,没挤多久就开始叫唤:「哎呦,我的腰好疼呀!」小男孩帮老婆婆挤好了山羊奶,老婆婆为了感谢小男孩,就送给了他一面镜子。小男孩很开心,因为这正是他需要的第一样宝贝:闪闪发光的东西。
小男孩往镜子里一看,就看见了他自己,同时也看见了正在追他的那个可怕的东西——原来是一匹马,一匹很老很老的马,都快走不动了,估计是饿了吧。小男孩看见旁边地上有一堆干草,就把干草喂给老马吃了。
可是,这堆干草原来是一个大胖子的,大胖子很生气:「你怎么把我这宝贵的干草,给这没用的老马吃了?你得给我干活,来还债~~~」(请自行脑补《九品芝麻官》里三姑的腔调)
大胖子把小男孩扔进一口井里,让他挖绿宝石。原来井里的墙壁上到处都是绿宝石,但是小男孩根本挖不动。
更可怕的是,井里还有三个骷髅,都是大胖子之前扔下来挖宝石的人。小男孩很害怕,于是就大喊:「救命啊!!!」老马听见了,就冲井里叫了一声:「吁~~~」
老马的声音真大,把墙壁上的绿宝石都震了下来,堆成了一座小山。小男孩登上小山,从井里爬了出来,三个骷髅每人还给小男孩送了一块绿宝石。
小男孩拿着三块绿宝石去找大胖子,想要换点吃的,因为他饿了。但是大胖子很坏,没有给他吃的,而是扔给他一张渔网,让他自己打渔去。然而小男孩很高兴,因为这正是他需要的第二样宝贝:可以用来捆的东西。小男孩离开之后,三个骷髅就从绿宝石里跑出来把大胖子杀死,报仇雪恨了。
小男孩跟老马继续出发,可是老马实在是太累走不动了。于是小男孩砍倒了一棵树,给老马搭了一个凉棚,让它好好休息,然后自己一个人继续往喷火龙的山前进。
喷火龙发现了小男孩,于是又派出了自己的手下:大象、狮子、老虎和野狼。野兽们朝小男孩扑过去,想要把他吃掉。
小男孩赶紧拿出第一样宝贝:镜子。镜子反射太阳光,把野兽们的眼睛都刺瞎了。小男孩又拿出第二样宝贝:渔网。渔网把野兽们捆成了一个大球,骨碌碌地滚到山下面去了。
现在只剩下喷火龙了,它非常生气,朝小男孩喷出了火焰,想要把他烧死。小男孩需要第三样宝贝:可以安慰人的东西,但是他没有。情急之下,小男孩扑上去抱住了喷火龙,给他唱起了歌:「巨龙巨龙你快快睡,巨龙巨龙你快快睡~~~」
喷火龙听着歌,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很快就睡着了。小男孩进到山洞里面,找到了所有的粮食,打了一个大包,往山下走。可是粮食太重了,小男孩没走几步,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马休息够了有力气了,来找小男孩。小男孩把粮食都放在老马背上,一起回到了村庄。村民们看到粮食回来了,都很高兴。他们又举办了篝火晚会,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大家在一起又唱又跳,又欢又笑。
让我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临时起意改编的故事,大小宝后来每天晚上都非要让我讲一遍。我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讲了一百遍,还是两百遍?
后来有几次,我实在不想讲一模一样的故事了,就尝试着分别从喷火龙、老马的视角重新改编了整个故事,但他们并不怎么爱听,还是喜欢听原来的版本。
最后,大小宝几乎把每个字都背下来了,我哪怕讲错一点点,他们都会跳出来大声指正。他们甚至还把这个故事画成了一本绘本小书,到幼儿园给其他孩子们讲……
我们都讨厌做重复的事情,因为没有新鲜感,过程会很枯燥无聊。然而奇怪的是,孩子却经常在一段时间内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听一个故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听某个故事,通常是因为他找到了可以自居的角色。 反复要求听这个故事,说明孩子很需要它。如果一个故事无法让孩子自居,他会感觉这个故事跟他毫无关系,那这个故事对他来说就索然无味,听过之后就不想再听第二遍了,甚至没有耐心把整个故事听完。
很明显,大小宝把这个故事里善良、勇敢、机智的小男孩,当成了自居的对象。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吸收了多少养分,获得了多少信心,学到了多少道理?真是一言难尽……
重复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控制感、秩序感和仪式感。故事里往往存在重复但略有不同的情节和台词。当我们重复给孩子讲一个他喜欢的故事时,孩子能准确地预测接下来的剧情,甚至精确到每一句、每一个字。当孩子偶尔能指出大人哪里讲错了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很自豪的。
其实,故事里面可能有很多词孩子是听不懂的,但他第一次往往不会提问,因为他更关注的是剧情的走向。只有在已经对剧情充分掌握之后,孩子才会对里面的一些不懂的字词和情节进行提问:
「……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要……?」
「为什么他不……呢?」
……
重复的故事,其实并不重复。虽然我们每次讲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孩子每次听的时候关注的点很可能是不一样的。给孩子讲100个故事,往往不如把一个好故事讲100遍。正如一本好书值得读很多遍;一部好电影值得二刷、三刷;一个好游戏值得刷多周目……每一次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直到我们不能再获得新的收获时,才会彻底地放弃它。
直到大小宝开始听起了《凯叔西游记》,我才得以从这个故事里解脱出来。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已经把137集的《凯叔西游记》完整地听过五六遍了,还在继续进行中……
显然,他们已经从《喷火龙的故事》里毕业,开始以更强大的孙悟空自居了。
故事是活的,不是死的
有一次回家探亲时,我的车上坐着大小宝和小侄女笑笑。三个孩子在后座嘻闹不断,我于是说「我要讲故事了,所有人坐好才能开始!」
三个孩子立马乖乖地坐好。正好我才读过格林童话里的《三根羽毛》,于是我就即兴改编出了下面这个故事:
《三根羽毛》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三个孩子:大哥、二哥和小妹。国王老了,需要找一个继承人来接管王国,于是他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谁能在天黑之前给我找来最漂亮的地毯,我就把王位传给他。如果大哥二哥赢了,会成为国王;小妹如果赢了,就会成为女王。至于你们应该去哪里找,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国王带着三个孩子走到城门外,把一根羽毛扔到空中。风一吹,羽毛往东飘去,于是大哥往东走去了。第二根羽毛往西飘去,于是二哥往西走去了。第三根羽毛在空中打了个转,就落在了不远处的墙边。
小妹没办法,只能朝墙走去。走到墙边突然发现,地上居然有一个洞!洞下面是一眼看不到头的台阶。小妹一开始怕黑,不敢进去。但是又想到国王爸爸说必须在天黑之前完成任务,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进去。
走着走着,周围突然亮了起来,小妹发现这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面有一个金黄色的动物。小妹鼓起勇气说:「您好……」
那动物转过头来,原来是一只金色的大蛤蟆。它问:「小女孩,你有什么事呀?」
小妹说:「我爸爸让我来这里找最漂亮的地毯,请问您这里有吗?」
金蛤蟆说:「这个简单,我让我的孩儿们去库房里找找看。」不一会,一堆黑色的小蝌蚪就托着一块地毯来了,这是一块非常好看的地毯,上面用金线和银线织成了精美的图案。小妹对金蛤蟆说了声谢谢,高兴地拿着地毯回到了王宫,交给了国王,国王看到这么漂亮的地毯,十分开心。就在这时候,大哥和二哥也回来了。
大哥拿来的是一块破破烂烂的地毯,上面全是洞。国王问他:「你这地毯是怎么来的?」
大哥说:「我往东走了很远很远,因为没有带钱,我只能找别人不要的地毯。最后终于在一家小店门口发现了这块地毯,我问老板还要不要,老板说不要了,我就拿回来了,一分钱没有花。」说完他就呵呵地笑起来。
(模仿大宝的笑声)
二哥拿回来的是一块新地毯,但是看上去平淡无奇。国王问他:「你这地毯又是怎么来的?」
二哥说:「我往西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一家超市,我进去挑选了一下,就买了这块价格最便宜、质量最好的地毯。」说完他就嘿嘿嘿地笑起来。
(模仿小宝的笑声)
国王拿出小妹的地毯,大哥和二哥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国王问小妹:「那你这地毯是怎么来的?」
小妹想了想,说:「……我在墙那边遇到了一个金色头发的老爷爷,他说我好漂亮,就把这块地毯送给我了」刚说完,她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国王准备把王位传给小妹,大哥二哥不服气,要求再比一场。于是国王说:「好吧,谁给我找来最漂亮的圆圈,那我就把王位传给他!」
国王又在城门外扔了三根羽毛。第一根羽毛朝东飘去,大哥就朝东去了;第二根羽毛朝西飘去,二哥就朝西去了;第三根在空中打了个转,又落在了不远处的墙边。
小妹没办法,只能又从台阶走下去,找到了金蛤蟆。金蛤蟆听了小妹的话,就让小蝌蚪们从库房找来了一个非常好看的项圈,上面镶满了红宝石和绿珍珠。小妹对金蛤蟆说了谢谢,把项圈拿回王宫交给了国王,国王很高兴。就在这时候,大哥和二哥也回来了。
大哥拿回来的是一个车轮。国王问他:「你这车轮是怎么来的?」
大哥说:「我往东走了很远很远,发现一辆坏掉的马车扔在了路边,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卸下了一个轮子,就带回来了。」说完他就呵呵地笑起来。
二哥拿回来的是一个盘子。国王问他:「你这盘子又是怎么来的?」
二哥说:「我往西走了没几步,就看见路边有人在卖盘子,我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挑到这个最圆、最干净的盘子,买回来了。」说完他就嘿嘿嘿地笑起来。
国王拿出小妹的项圈,大哥和二哥吃惊得连眼睛都快掉下来了。国王问小妹:「那你这个项圈是怎么来的?」
小妹想了想,说:「……我在墙边碰到了一个金色头发的老奶奶,她夸我长得真可爱,就把这个项圈送给我了」刚说完,她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国王准备把王位传给小妹,大哥二哥不服气,要求再比一场。于是国王说:「好吧,你们谁找到最漂亮的爱人,那我就把王位传给他!」
国王又在城门外扔了三根羽毛。第一根羽毛朝东飘去,大哥就朝东去了;第二根羽毛朝西飘去,二哥就朝西去了;第三根在空中打了个转,又落在了不远处的墙边。这次国王留了个心眼,偷偷地在后面跟着小妹。
小妹从台阶走下去,又找到了金蛤蟆。金蛤蟆听了小妹的话,说:「活人我这里可没有啊,不过我可以想办法给你变一个出来。」金蛤蟆拿来一个南瓜,在里面装满了小蝌蚪,然后又找来几只老鼠绑在南瓜上,然后念动咒语……南瓜变成了马车,老鼠变成了白马,小蝌蚪们组合变形,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国王看到之后,赶紧从地道上去,逃回了王宫。
小妹谢过了金蛤蟆,坐上王子的马车回到了王宫,可脸色铁青的国王这次一句话也没说,用手指了指隔壁的房间,让王子进去。就在这时候,大哥和二哥也回来了。
大哥带回来的是一位衣着朴素的姑娘,她的手里拿着一个长长的拖把。国王问他:「你这爱人是怎么来的?」
大哥说:「我觉得我的爱人必须很会干家务活才行,于是我走遍全城,只有这位姑娘能在一分钟之内把整个房间都拖干净,所以我就把她带回来了。」说完,他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二哥带回来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姑娘,她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国王问他:「你这爱人又是怎么来的?」
二哥说:「我觉得我的爱人必须很会读书才行,于是我走遍全城,只有这位姑娘能看过一本书后全部都记住,所以我就把她带回来了。」说完,他就嘿嘿嘿地笑了起来。
国王让仆人把小妹找来的王子带了出来,大哥和二哥惊得头都快掉下来了。国王问小妹:「那你这爱人是怎么来的?」
小妹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半天没说话。最后,她哭了起来:「爸爸对不起,我撒谎了。我没有碰到什么金头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我的地毯、项圈都是一只金蛤蟆给我的。这个王子也是金蛤蟆用魔法变出来的……」
国王笑了,他说:「我知道,拥有勤劳和智慧都是重要的,但我相信诚实才是最宝贵的品质。我决定把王位传给小妹!」
就这样,小妹成了女王,大哥和二哥用心辅佐小妹。他们至今一直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故事听完之后,三个孩子安静了好久,都没有再说话。显然,他们都在努力消化这个故事里的信息。
有许多故事,本身很优秀,但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孩子。上面这个故事来源于格林童话,但我觉得原版的故事有点鼓励不劳而获的味道,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对大哥和二哥也刻画得太丑恶,不利于让孩子们自居。像《天方夜谭》和安徒生的不少童话,有的情节很血腥,有的内容太过冗长,翻译的语言也很生硬……这就需要我们在讲给孩子听之前,进行适度的改编。
我们可以删繁就简,去掉不想要的部分;也可以移花接木,把其他故事里的情节搬过来;还可以量身定制地修改角色的性别、性格,让孩子更容易完成自居……甚至更进一步,直接把角色的名字设定为孩子的小名,不过一定要注意架空设定,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对自身产生威胁。
除此之外,在讲故事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开放式、个性化的选择,让孩子也参与故事的创作。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孩子对自己编辑过设定的故事会更有兴趣;二是也可以利用孩子那大到天际的脑洞,来补充我们成人那贫乏的想象力。
举例来说,我经常给大小宝讲《超级飞侠》的故事:
《超级飞侠》
乐迪正在花园里玩耍,突然听到广播的声音:「乐迪请到控制室报到,有包裹要你送达!」
乐迪来到控制室,见到了调度员金宝。金宝说:「今天这个包裹是送给……送给谁的?」
(大宝:送给大宝的!)
金宝说:「恩,这个包裹是送给大宝的,快去吧!」
乐迪说:「是飞行时间!乐迪加速!」乐迪很快就来到了幼儿园,敲了敲门。老师打开门,乐迪说:「我是乐迪,每时每刻,准时送达!这个包裹是给大宝的。」
大宝高兴地拆开了礼物,里面居然是……什么呀?
(大宝:变形金刚!)
原来是变形金刚啊!大宝和小朋友们玩了起来……
(随心所欲地编)
哎呀,变形金刚坏了!大宝哭了起来。
乐迪:「是时候叫出超级飞侠了!」
大家:「超级飞侠?」
乐迪:「是我的好朋友,每次遇到困难,他们都会来帮我的!呼叫总部!」
金宝:「这里是总部,乐迪,怎么啦?」
乐迪:「大宝的变形金刚坏了,我需要支援!」
金宝:「明白了,让我想想,哪个超级飞侠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大宝:多多!)
金宝:「好的,我派出多多!」
(继续随心所欲地编)
……多多用超级工具组合修好了变形金刚,大宝开心地玩了起来。
「我们该回去了,勇闯天下,超级飞侠!」
最好的故事,应该是一部分让孩子觉得很熟悉,又有一部分让孩子觉得很意外。即便是同样的故事,也可以变着花样讲,比如换个全新的视角、进行局部放大、原创补充更丰富的细节、暂停分析各角色的心理……
故事是活的,不是死的。
讲故事,还是读绘本?
我曾纠结过无数次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到底是让他一边看一边听,还是不让他看只让他听。说白了就是:到底是讲故事好,还是读绘本好?
讲故事会更自由一些。我们可以加入即兴互动,也可以即兴改编;因为只有声音一个输入频道,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过程也会进行得很流畅;而且因为所有的画面都是在孩子的大脑里基于自己已有的认知构建出来的,不同的孩子都能有相当满意的体验。
但是,讲故事对讲述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在情绪、语气、声调、停顿节奏等方面多下功夫。与其说是在讲故事,还不如说我是在演故事。演得越逼真,孩子听的也就越投入。对了,脱本讲故事时还需要有相当的记忆力,总卡壳或者漏掉重要剧情可就不好了。
读绘本会更具象一些。因为有绘本的插图辅助,讲述者不需要很强的表演能力就能完成讲述,许多插图上还能找到非常多有趣的细节可供探索和研究。当中途暂停就某一个问题完成探索和沟通后,孩子通过画面可以快速召回剧情继续讲下去。
但是,绘本固定的画面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抹杀掉了许多改编的可能性。当孩子通过看画面大致掌握了本页的剧情后,可能不等你讲完就想急着翻下一页;又或者孩子始终被画面中的细节吸引注意力,导致过程进展得很不流畅,甚至导致整个故事无法讲完。
总结这些年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经验,我认为:在睡前更适合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读绘本。因为一来绘本上的画面容易给孩子过多的视觉刺激,容易让他越看越兴奋,反而睡不着觉。而把灯光调暗,搬把椅子坐在床前给孩子讲故事,则可以让孩子沉静下来听;我们还可以通过刻意地逐渐放慢语速,起到催眠的效果。
后话
突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写文章了。这是一篇只用了两个晚上完成的急就章,大概是我写得最快、字数最多的一篇文章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讲故事对孩子好,但我真的不擅长讲故事,那该怎么办呢?」
讲故事的能力是需要大量练习的,没有人天生就会讲故事。刻意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沟通也大有好处。因为不管你在生活中想说服家人,还是在工作中想说服同事、领导、客户……都需要讲故事的能力。会讲故事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
如果孩子已经有一定阅读能力了,可以给孩子买适合他水平的故事书让他自己读。当然和孩子一起读,然后就书中的内容不段沟通交换意见,培养起共同语言基础就是更好的了。最不济也要把住选书关,国际大奖系列绘本统统来一套,没错的。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又没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那就请专业人士出场吧。喜马拉雅上有不少讲故事的免费频道(比如雨滴老师奇妙课堂里的国际大奖系列),收费的APP像凯叔讲故事这样的也很不错。我们可以先听高手是怎么讲故事的,一点点慢慢学着。
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故事,总有一天他们将活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