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坦白,一开始我就有所保留,以备后用。后来见反方势力疲弱,竟以为正方胜券在握,或许用不着这些东东不战而胜也说不定。而后来反方数人群起而攻,并有人用威胁手段相要挟,使这一队伍有扩大之趋势。这我就不能再作壁上观了,呵呵!
〖解题〗
为什么是“再谈”呢?
大家一定看出了我第一篇仅仅是立论,因为只不过阐述了正方观点而已,连题目都是“闲谈”,自然不会太专业,不过为了抛砖引玉,痛驳猪哥靓而已。在第一篇里,我只确立了拍砖和谩骂为两种不同概念的说法,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证明,大家居然没发现,令我为伪装得好而庆幸。
而在之后的几篇帖子里,我逐渐阐明拍砖是一种行为,谩骂是一种手段,却没有讲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此有人便企图抛出“手段在无动机时等同于行为”,当我提出“一定情况下拍砖可能包含谩骂”时,有人就抛出“正方同学承认拍砖包含谩骂”。是在这一篇,我将罗列BBS行为,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系统性论述,使反方绝无反击机会。
〖BBS行为〗
BBS行为是指在BBS中人的下意识行为,一般我们会触及到以下几种:
1、造文:正规写手的功课,也是各版面受欢迎的好帖,根据版面主题不同,帖子自然不同。
2、灌水:有能耐有时间的造文,没有的人只好回帖灌水以资鼓励,或发个水帖以表明自己还没有死。
3、拍砖:由某事而对某一特定人的批评指责性帖子,一般要迅速成名,都离不开拍砖。
4、掐架:可以将这个词解释为攻击,或者是恶意攻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咬人”。
〖掐架定义〗
个人认为有必要将掐架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讲,因为缺少了它,BBS行为系统就会混乱,大家就会错误地将攻击帖也归纳到“拍砖”里去。昨天不止一次说要提出一个新概念,其实就是这个。一些老用户应该不会陌生吧?
在中文BBS,掐架是和拍砖共同诞生的。
然而为什么“掐架”一词不如“拍砖”流传得广呢?因为大家发现“拍砖”用起来更有味,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拍”也比“掐”喊起来响亮。譬如N年后和人说起“想当年我拍呐喊”,是何等豪情壮志,倘若换成“想当年我掐呐喊”却有点不舒服,竟隐有女子撒娇“掐人”之意,令人汗颜。
掐架的定义,前面已经阐述过,就是攻击某特定人。一般只有在争议将近要转化为私仇时才会出现。
〖谩骂定义〗
通过考察,发现反方除了利用混淆拍砖与谩骂的关系外,还对谩骂的定义产生怀疑,所以有必要重新对谩骂的定义进行逐字释意。
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混淆的词,上次定义为“恶意用侮辱性语言攻击、中伤他人”,经反复论证,发现这定义绝对是正确的。大家或要说“真正的高手是骂人不吐脏字,难道这不是谩骂么?”是的,这是谩骂,因为定义中有“恶意”一词,也就是说区分谩骂和口头语的关键在于用意是善是恶。这样我们就不用去枚举大量的TMD、TNND去争论了。
接下来,我们看到定义中是“用侮辱性语言”,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用侮辱性语言,即使是恶意,也不能对他人造成效果,大家也不会归纳到谩骂去。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在恶意攻击时不使用侮辱性语言的,由于是恶意攻击,考虑到后果往往都会使用马甲等手段来逃避惩罚,这种情况下谩骂可以嚣张到疯狂。
再下来,注意最后的“攻击、中伤他人”,说明了别人可揣测出对象的不指名辱骂也属于谩骂。还有除了辱骂,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也属于谩骂。
〖拍砖和掐架的关系〗
重申一下上次对拍砖的定义:“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的动作,一一披露其缺点及不当之处并加以辨证使读者能信服其观点”,经过论证,这个定义是有一定缺陷的,当时曾错误地将几不可攻击对象如“腾讯公司”也作为可拍对象,现在要把“特定对象”换成“特定人”。
拍砖和掐架的对象都是特定的人,这是很相似的。现在我们先来分析其区别。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拍砖和掐架的动机都是对某人不满,或通俗地说“看某人不爽”。
大家问了:为什么拍砖的动机也是这个,你上次不是说“拍砖的动机,严格来说是由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而生”吗?确实如此,我不过嫌这段累赘省略了。比方说某版主封了你的号,于是你一直怀恨在心,那么这就是在“该不该封号”问题上意见的分歧。再举例说,某公奉行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于是你看他不爽,这就是在“作风对不对”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以此类推,一切矛盾私仇都是由某些问题上的分歧演变而来。
说到这里还得考虑到一个问题。举例说某日A拍B拍得好狠,而经过调查,B向来人缘好,A与B又素无恩怨,这是怎么回事?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原来B是名人,A想借拍B而出名!这只是一场闹剧,不能算是拍砖。
其次我们发现,拍砖和掐架虽然动机相同,但手段不同。
要拍砖,就得有砖料。砖料是什么呢?我们常告诫朋友小心点,别被人抓住小辫子,这就是所谓的“砖料”。这也从一定角度说明拍砖虽然也是对人,但其手段主要是通过砖料来进行攻击,也就是“因事而发”。
而掐架的手段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的“谩骂”,就是在没有砖料或砖料用尽时的恶意攻击中伤,换个说法就是“无事生非”。
这样我们就能搞清楚拍砖和掐架两者之间的关系了。通俗地说是这样:A由于某种原因看B不爽,于是要“报复/教训/收拾/警告/整”此人,先抓他小辫子也就是“砖料”,抓到了就狠狠地拍他。如果拍完还不解气,砖料又用完了,或者根本没找到砖料,师出无名的话,就只能使出混身解数将此人辱骂,甚至造谣生事毁其名声。
上面说的很通俗,不过大家应该都能看懂。我们再严格地阐述一遍:拍砖和掐架都是和某人在一些问题上的意见产生分歧后发生的行为,拍砖在一定条件下(砖料用完)可能会被掐架所取代。
大家说:这也把拍砖的人说得太坏了吧。不错,确实有人的拍砖是出于善意,而上面的通俗说法为了使大家产生共振,采用了一个比较普遍的例子(顾及影响未用实名)来说明,的确有些过分,但如今这样的人太少了。现将另一种通俗说法补充如下:由于某种原因使A对B产生意见,A出于善意要“提醒/劝告”此人,于是以砖料对其进行批评。最后结果可能有二:1、B听从劝告,A满意;2、B视若无睹,A无奈。所以一般不会向掐架转化。
〖总结〗
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已经很明白了,我们再系统性地进行一次总结。
首先请大家看下方的结构图:
BBS 行为┳─造文
┃
┣─灌水
┃
┣─拍砖 手段:因事而发(砖料)━┓
┃ ┃(可能向掐架转化)
┗─掐架 手段:无事生非(谩骂)←┛
最后重提正方辩题,拍砖是BBS行为的一种,而谩骂不过是掐架的一种手段,拍砖一旦包含谩骂,则会逐渐转化为掐架。所以拍砖与谩骂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是不可能等同的。
〖附〗
经过以上论证,猪哥靓论不驳自倒。
仔细分析拍砖、掐架、谩骂及其关系的定义,我们还可以推翻以下反方已提出或即将提出的论点:
1、将谩骂作为包含在拍砖内的一元素。
2、枚举个案集合试图穷尽整体,由拍砖将趋近于谩骂(其实是向掐架转化)推出拍砖=谩骂。
3、将掐架误认为是拍砖,并将掐架手段“谩骂”当作拍砖手段。
4、在口头语使用和恶意辱骂上混淆概念纠缠不清。
5、断章取义,将本文某部分不完全解剖加以攻击。本人声明:本文为一整体,所阐述概念须联系全文方可理解。
文/杀手
2003.1.22